拼多多作为中国知名的社交电商平台,一直以来始终秉承着为农民打造更好生活的理念。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,农民钱袋也越来越鼓起来,拼多多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政策,千方百计助力农民致富。通过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力量,拼多多为农产品打开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,帮助农民更好地融入市场经济。正是凭借着对农业的关注和扶持,拼多多在中国乡村的蓬勃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。
文丨王可可 夏崇
在拼多多上每卖出一包“中式薯片”,薯农们能赚多少钱?
邓长军的答案是,0.65元。
他来自云南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寻甸,当地的“云薯304”个头匀称、表皮光滑,易于加工,引得大客户“滇二娃”土豆片工厂,大量收购。
“滇二娃”的原切土豆片,线上日销超10万袋,拼多多是最主要渠道。
炸洋芋片拌上辣椒粉,过去很长时间难以走出云贵川,更无力与西式薯片竞争。如今,中式薯片出圈,盘活了云南多个马铃薯产区的生意,薯农们笑意盈盈。
背后助力的拼多多,通过建立健全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,坚持农产品“零佣金”策略等,将优质农产品带给9亿消费者,为农户丰产、农产带提质,赋能增效。
临近年底,拼多多收到了一份份农民增收成绩单。
产消直连
山东莱西孙受镇的种植户王海玉,凌晨4点就在黄瓜大棚里忙前忙后,采摘、装箱、打包,一刻不停。
天刚亮,就有人上门收走新鲜的旱黄瓜,再快递发往全国。
“以前,旱黄瓜得自己拉到集市上卖,一天也卖不出去多少。”王海玉介绍,如今每年百万斤的产量,能被电商渠道消化七成以上。
宫晓丽是王家合作的商家之一。
“色泽翠绿、新鲜脆爽,发货快、无坏果”“味道好,生吃做菜都可以”……宫晓丽的拼多多店铺,收获好评不断,今年预计卖出400万斤小黄瓜。
“为了稳定货源,我们长期合作数十户优质农户,几乎包销了他们的全部黄瓜。”宫晓丽的底气,来源于店铺每月超10万个订单。
直连产、消两端,缩短流通环节,让旱黄瓜成了农户增收的“致富瓜”——这背后,是拼多多摸索出的方法论。
以往农产品从田地到消费者手中,需要农户对接产地代办、批发市场,途径销地一批二批商,再到零售终端门店,辗转下来,流程长、易损耗、成本高。
针对这一痛点,拼多多推出“农地云拼”模式,让小农户低成本对接大市场。
即吸引消费者线上拼单,平台根据地域、时间节点进行区分,将全国各地的分散订单归集为短时段批量需求,统一汇总至产地农民,跳开中间商环节,以“消”定产。
28岁的刘健来自“中国食用菌之都”古田县,当地超50%的农户从事银耳生产经营。
大学毕业后,他返乡创业,成了拼多多丞悦食品旗舰店的店主,通过合作社集中采收和散户定向收购,把银耳发往全国。
银耳有着“菌中之冠”和“平民燕窝”的美誉,随着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产业化培植,如今银耳已走入寻常人家 阿舟▕摄
“以前菇农没有定价话语权,收入不算多;有了新电商平台,销路和收入都涨了不少,村民们种银耳更有动力。”刘健说。
去年,他在拼多多上的销售额突破6000万元,今年的目标是1个亿,“我们以高于市场价从村民手中采购,每户平均一年15万-20万元收入,有车有房,生活越来越好。”
“我们参加拼多多的多人团、万人团活动,得到流量扶持。平台还给商家很多补贴,这份实惠我们也让利给消费者。”刘健介绍。
第二季度,拼多多百亿补贴农产品的销售额,同比增长80%;零佣金政策支持下,入驻百亿补贴的涉农商家,同比增长60%,覆盖全国超百个农产区。
乘上了这趟“电商快车”,越来越多农户,钱袋子鼓起来。
科技助农
拼多多对农业的投入,持续而深入。
2021年,拼多多宣布设立“百亿农研”,面向农业及乡村的重大需求,不以商业价值和盈利为目的,致力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、科技普惠。
去年,超百亿的研发费用中,农研投入占据重要角色。三季度,拼多多继续加码,平台研发费用再创新高,达28.5亿元。
针对农业产业发展的“卡脖子”问题,拼多多通过组织全球性、高水平的农业赛事,攻坚出系列成果,提升农产品产量与质量。
11月,“拼多多杯”第二届科技小院大赛重庆区的比赛中,来自四川丹棱桔橙科技小院的丑丑柑队拿下二等奖。
眉山市丹棱县近半人口,投身桔橙产业,但长期过量施肥和错误施肥方式,引起的土壤酸化、环境代价高等问题,一度影响当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2017年,桔橙科技小院在丹棱县红石村建起,研究团队通过驻扎实验,帮助试验地块土壤pH值提升0.6个单位,钙镁含量显著提高;
试验果园碳排放降低50%,其它温室气体排放量不同程度下降。
果园成本投入减少,产量、品质均有提升,净利润整体提高了17%。
人既尽其才,则百事俱举。
拼多多通过农创客大赛、农研大赛等形式,吸引、带动更多年轻科研力量投身农业。
6月,第三届“多多农研科技大赛”中,上海农科院队的最后一茬生菜,生产效率达0.18kg/m2/天,送检生菜可溶性糖含量达0.43%。
据悉,若增加种植架层数,提高空间利用效率,以种植方案推算,生产效率可能达到0.4kg/m2/天,属于国际先进水平。
前两届比赛的农研成果,已应用到广袤的田间地头,助力农户增收与乡村振兴。
例如,首届“多多农研科技大赛”获奖团队“智多莓”,在比赛过程中看到技术产品化的市场前景,成立“智多莓”公司,帮助中小种植者提升效益。
该公司形成智能灌溉、智能温室环控等硬件、软件、算法产品,截至一季度,已在内蒙古、上海、北京等地输出40套系统,辅助草莓、蓝莓生产。
在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地云南省怒江州老窝村,“智多莓”为当地搭建的数字化草莓生产体系,帮助草莓产业常用工成本下降三成以上。
其中,肥料支出减少2500元/亩,植保减少1000元/亩,草莓产量增加30%,有效帮助当地农民增产增收。
坚定投入农研科技,拼多多是“授之以渔”式助农,是“造血式”助农,真正为产业链各方撑起“致富伞”。
抱团致富
全方位为种植户收入“托底”,拼多多鼓励农产带发展精深加工业,提升附加值。
湖北省钟祥市客店镇的葛娃食品,便是受益者之一。
2008年公司刚成立时,销售额是线下、出口各占一半。借助拼多多等新电商平台,刻下,线上渠道收入已占据销售额六成,线下和出口则两成。
截至去年底,拼多多活跃买家已达8.69亿人,占我国总人口比例超60%。
每10个人,就有超过6个在用拼多多。
近期,在拼多多联合央视新闻共同推出的《了不起的中国县》直播活动中,湖北省钟祥市副市长王琴走进直播间,推荐葛粉 李泽群▕摄
庞大的用户池,给了葛娃食品董事长邵仙墙十足的信心,他谋划进一步做强钟祥“葛产业链”。
“相对来说,葛粉属于低附加值产品,由于是季节性生产,车间具有较长赋闲时间,这对企业发展来说不利。葛粉出粉率不高,100斤葛根只能出10斤葛粉,葛根价值没有得到完全开发。”
邵仙墙围绕葛根进行深加工研究,相继开发出葛面、葛茶、葛根锅巴等产品,无需淀粉特别丰富的葛根,可以一年四季生产,提升商品化率,增强农产区产业链的弹性,告别“卖难”。
“高附加值产品达产后,我们总产能预估达到5000吨,是现有产能的五倍。”邵仙墙表示。
需求量直线上升,拉高了价值链上农民们的收入。
当前,仅客店镇就有500多农户种植葛根,每户每年平均增收6000多元。
此外,还有约2000人挖葛获取收入。
“去年收葛费用达3600万元。今年随着高附加值产品的投产,预计费用会继续增加,且收购单价也将提高,反哺农户。”
邵仙墙希望带动当地村民,走上致富路。
65岁的他原是贫困户,靠家里六七亩田种植水稻为生,每年刨去成本后,农田收入到手只有1万元。
如今,邵祖山农闲时去葛娃助农车间“兼职”,每天工作8小时,每年便能有3万多元的额外收入。
重仓农业,拼多多鼓励和培训农产带的新农人们轻松开店,完成“从0到1”的起步;同步协助已有供应链基础的商家,优化农产品供给,帮助农民完成“从1到100”的跃迁。
扎根农业,腿上有泥。
拼多多正为乡村振兴、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,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。